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運創新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5年4月28日
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航運創新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航運創新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交通運輸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力量,重點圍繞我國航運領域的重大問題和發展戰略,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研究,促進航運技術與基礎科學融通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2025年度航運創新聯合基金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為4年,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一、主要研究方向
1.智慧海圖航行空間信息解析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智能航行空間解析與海圖系統之間的需求差異及互操作性沖突問題,研究船載航行環境信息獲取新型感知技術,形成融合多維多源航行空間數據的智慧海圖構建方法;研究基于智慧海圖的智能航行空間信息解析方法,并構建面向智能航行及安全的空間解析方法庫;形成基于高效安全的空間解析體系的智慧海圖空間信息技術平臺。
2.氨燃料船用發動機污染物生成機制與機內外協同凈化策略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6或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氨燃料船舶發動機氮氧化物排放高、氨逃逸量大且其催化凈化與笑氣排放存在折中關系的關鍵問題,研究發動機缸內燃燒過程氮元素遷移與轉化機制,構建含氮污染物生成高精度預測模型,厘清氨燃料發動機排氣后處理轉化路徑,明晰尺度效應,提出基于耦合機內調控與機外后處理的協同凈化策略,并在大缸徑船用發動機開展實驗驗證。
3.大型船舶近遠場波浪時序感知與危浪規避決策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海況引起的大型船舶丟箱、傾覆等問題,開展波浪時序感知與推演、六自由度運動預報、安全航行決策等基礎研究,突破光學與雷達融合的近遠場波浪全時域時序感知方法,建立高海況下操縱運動預報模型和引入船-波耦合約束的航路規劃算法,并開展水池試驗驗證,為全航程自主航行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4.重大突發事件影響下的集裝箱航線網絡智能恢復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G01的下屬代碼)
立足集裝箱班輪行業提升運輸服務可靠性的迫切需求,開展集裝箱班輪航線網絡智能恢復技術的研究,揭示重大突發事件對于全球航運網絡運行的影響機理,提出突發事件影響下的船舶到港與在港時間動態預測方法,形成涵蓋“船、箱、貨、港”要素的敏捷調度與恢復運行智能決策技術。
5.人工智能驅動的集裝箱碼頭堆場的智能派位調度方法及應用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G01的下屬代碼)
針對集裝箱堆場因設備協同差、船期不穩導致效能滯冗難題,研究多變量對堆場時空資源分配耦合作用、箱位動態調配機制、“效率-能耗-韌性”協同優化關聯;提出決策質量導向的數據增強框架,揭示魯棒決策、業務規則與端到端決策融合機制;構建人工智能驅動的集裝箱實時派位與設備協同調度方法,闡釋智能堆場可持續運營機制。
6.北極冰區船舶航行風險演化機理與韌性提升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復雜海冰環境下中國商船北極航行事故風險防控問題,研究北極冰區船舶航行事故誘發機理與演變規律,揭示極地低溫環境下船體與機械設備失效機理、人-船-環境耦合作用下船舶航行風險演化機理,提出冰區航行系統韌性提升技術。
7.多船協同拆裝過程非線性動力響應智能預報和決策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開展多浮體動力響應快速評估、弱連接多船協同運動規劃、海洋環境參數辨識及智能決策等研究,提出物模與數據融合驅動的動力響應實時預報方法,形成多船智能協同運動控制和作業智能預警決策系統,并開展試驗與實船驗證,為海上平臺的高效安裝及拆除作業提供創新技術和安全保障。
8.復雜海況船舶航行環境認知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面向復雜海況條件下的智能航運需求,針對環境認知虛警與漏檢率高等問題,研究多維特征融合目標精細化檢測,揭示復雜波浪與目標耦合機理,建立天空地海多源信息驅動跨域增強模型,突破信息不完備目標檢測瓶頸,構建天空地海多源數據平臺,形成復雜海況條件下海上目標準確、穩定和快速認知關鍵技術。
9.航運減排法規下的船隊綠色能源轉型優化理論與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面向航運減排法規下的船隊綠色能源轉型挑戰,構建基于運籌學與系統科學的單船綠色能源轉型技術方案優化模型及船隊規劃決策框架,揭示航運能源轉型的演化機理與節能裝置配置、綠色燃料選擇及燃料系統改造等關鍵要素的發展規律,形成綠色能源轉型的優化方案集,基于集裝箱船隊等典型船型的實船運營及節能改造數據,開展模型驗證及決策支持。
10.AI驅動下的大功率船用甲醇發動機摻氫燃燒調控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6或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船用大功率甲醇發動機性能強化難題,開展船用甲醇發動機循環可變高壓擴散摻氫燃燒技術研究,闡明高強化條件下混合燃料全鏈條燃燒反應機理,構建摻氫多模態AI+可變燃燒調控方法,揭示多時空尺度下高效清潔混合燃燒特性,為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船用甲醇動力提供理論基礎。
11.復雜海況半潛船潛裝作業運動機理及智能預報(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半潛船復雜海況海上裝卸難題,開展變吃水潛裝作業中多浮體水動力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研究,提出復雜海況下潛裝作業水動力分析方法和性能評估預報方法,結合海上實測數據與水動力模型,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多浮體水動力分析模型,開展試驗驗證,形成數智融合驅動的半潛船潛裝作業快速評估分析和性能預報方法。
12.大型船舶動力系統健康管理的可解釋通用智能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人工智能模型對大型船舶動力系統故障診斷與健康評價可解釋、可通用問題,開展復雜特性的船舶動力系統狀態評價混合智能模型研究,通過多源數據構建描述設備健康的信息表征方法及知識圖譜,提出隨機性約束下的可解釋建模方法,構建可通用的生成式智能船舶動力系統運維管理方法。
13.多模態稠密大模型驅動的大型船舶航行態勢認知理解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船舶自主航行與遠程駕控需求,探索外部多源異構航行信息與內部動力狀態信息的交互融合機理,研究多模態稠密大模型與專家知識的協同機制,構建規則嵌入約束下的航行多模態信息交叉理解方法,完善不確定性信息的證據推理與可信決策方法,實現航行中人工認知理解過程的模型對齊與功能替代,并開展沿海大型貨船測試驗證。
14.基于人工智能的港口多式聯運物流裝備群協同控制理論與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立足港口多式聯運物流系統,針對高效聯運時空耦合規律不明確、不確定性因素復雜、換裝工藝數字化缺失等問題,研究聯運時空特征與耦合運作流程、聯運流量預測模型、快速換裝工藝數字孿生優化方法、物流裝備群協同作業控制技術等,揭示港口多式聯運協同作業規律,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動態群體協同控制新方法,提高港口集疏運作業效率。
15.甚高頻數據交換系統(VDES)海上廣域船舶通信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1的下屬代碼)
針對衛星甚高頻數據交換系統(VHFDataExchangeSystem,VDES)為遠洋船舶提供通信服務時連續覆蓋難、用戶容量低的問題,研究VDES衛星廣域覆蓋與用戶通信質量權衡關系,提出廣域用戶多星連續性覆蓋模型構建、廣域連續性接入資源分配、多星廣域覆蓋下船舶用戶容量提升等方法,并開展星船一體在軌集成試驗驗證,為海上大范圍交通數據傳輸和通信提供支撐。
16.基于多物理場耦合機制的船用摻氫燃氣輪機氣路系統動態特性與智能調控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低碳航運復雜工況下摻氫燃機氣路系統的氫脆腐蝕、動態性能退化及燃燒失穩問題,探究氫-燃氣多相流耦合機理,構建數據-機理融合的數字孿生模型,突破多物理場時變參量表征、健康狀態動態預測等共性技術,建立氫脆損傷與燃氣參數映射關系,形成低遲滯智能調控算法和燃燒穩定性智能調控方法。
17.高海況海事搜救無人艇感控關鍵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11的下屬代碼)
針對深遠海快時效自主搜救難題,開展無人艇搜尋感知與控制關鍵技術研究,揭示惡劣海況落水目標多模態動力學演化規律,探明無人艇高海況自主搜尋機理,提出搜救無人艇自學習感知與高韌性控制方法,建立搜救無人艇海況自適應感控技術體系,開展基于多物理場孿生的極端海況搜救效能優化與驗證,為無人海事搜救技術提供支撐。
二、申請要求
(一)申請人條件。
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三、申請注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并執行本項目指南、《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于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本聯合基金項目采取無紙化申請。申請書提交時間為2025年5月25日至5月30日16時。
2.本聯合基金面向全國,公平競爭。對于合作研究項目,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確合作各方的合作內容、主要分工等。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2個(依托單位+合作單位1+合作單位2),資助期限為4年,鼓勵將聯合資助方相關單位作為合作研究單位。
3.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航運創新聯合基金項目。
4.申請人登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簡稱信息系統),采用在線方式撰寫申請書。沒有信息系統賬號的申請人請向依托單位基金管理聯系人申請開戶。
5.申請書資助類別選擇“聯合基金項目”,亞類說明選擇“重點支持項目”,“附注說明”選擇“航運創新聯合基金”;“申請代碼1”應按本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要求選擇,“申請代碼2”根據項目研究內容自主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主要研究方向”根據項目研究方向選擇相應的方向名稱,如“1.智慧海圖航行空間信息解析技術”。
6.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聯合基金相關的國家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系。
7.資助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軟件、專利、獲獎、成果報道等,應當注明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運創新聯合基金項目資助和項目批準號或作有關說明。自然科學基金委與交通運輸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促進項目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8.申請項目獲得資助后,申請人及所在單位將收到簽訂《航運創新聯合基金資助項目協議書》的通知。申請人接到通知后,應當及時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工作本部聯系,在通知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協議書簽訂工作。
9.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單位承諾函、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2025年5月30日16時前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
聯系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
聯系人:王嘯天李志蘭
電話:010-62328041,62329897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
聯系人:王祺李夢霞
電話:010-65292812,010-65292855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工作本部
聯系人:趙科高展
電話:021-65966212,65966237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華夏泰科)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本站進行整理發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權,請提供權屬證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TOP
客服
電話
微信